Page 67 - 2019congshu
P. 67

特别推荐




           够长的时间(温度和密度的乘积称为自由能),使核聚变反应得以持续进行,这一
           条件称为“高能量约束”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人们探索受控核聚变的不懈努力均围
           绕提高三个参数而展开,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:磁约束聚变和惯

           性约束聚变。


           1  等离子体物理学与磁约束聚变堆技术的进展



               国际范围的受控核聚变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。美国、苏联和欧盟等发

           达经济体总共投入科学家及工程师数千人,年均经费超过 10 亿美元。在此过程中,
           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主流。进入 90 年代,欧盟 JET、美国 TFTR 和
           日本 JT-60U 等国际著名托卡马克装置相继获得聚变堆级的等离子体参数,输出

           16.1 MW 聚变功率、持续时间 4 秒和聚变功率增益因子 1.25,初步验证了磁约束聚
           变的科学可行性。聚变堆技术方面,美国、欧盟和日本先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氘氚

           燃料循环工艺研究,基本掌握了聚变堆氚工厂系统设计的核心技术。美国、欧盟和
           日本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,用 14 年时间成功研制出 ITER 装置七大关键部件,证明
           了 ITER 计划的工程可行性。

               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,形成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
           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两大专业研究机构,相继建成“环流器”系列铜导体托
           卡马克和 HT-7/EAST 超导托卡马克。在“863 计划”和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”支

           持下,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实验条件有了极大提高,具备开展前沿物理实验研
           究的能力,相关研究成果步入世界先进行列。我国在聚变堆部件加工制造、超导托
           卡马克工程建设以及大科学工程管理等方面,已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但在

           燃烧等离子体物理、稳态高功率电流驱动 / 加热技术、先进等离子体诊断、燃烧等
           离子体性能预测、聚变堆集成设计、大规模理论与数值模拟等方面,距国际先进水

           平尚有一定差距。
               由中国、欧盟、美国、俄国、日本、韩国和印度七方共同出资的国际热核实验堆
          (ITER)计划,汇集了近 50 年来全世界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
   62   63   64   65   66   67   68   69   70   71   72

 

 

 

 

 

Baidu
map